2007年7月15日星期日

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思考

  或许是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我非常认同,对历史唯物主义也比较认同,也或许是我的思想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我只有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疑问。
  第一个问题是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想问了,也偶尔问过政治老师,但几乎所有的政治老师们都喜欢谈政治,不喜欢谈经济。更准确的说是只喜欢谈时事政治,尤其是党的政策和号召。总是觉得政治老师一遇到对教材提出疑问,就喜欢拿一把大凿子把不相干的层面凿个洞来通起来,所以我后来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学术上的“穿凿”。
  马克思经济学讲到,劳动力要成为商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劳动者有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另一个是劳动者要贫穷的一无所有,除了出卖劳动力没有办法生存了。这第二个条件是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罪恶的基础,因为工人出卖劳动力是被迫的,否则就无法生存,所以才会接受剥削。这肯怕应该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不很符合中国现在的状况。
  来分析一下中国现阶段的农民出卖劳动力的情况。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中国农民现在可谓有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了,可以说符合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第一个条件。中国现在的农民虽然名义上不拥有责任田的所有权,但是完全拥有使用权。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种地来维持生存,现在不但连农业税不收了国家还给补贴,而绝对不可能无法生存了,只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已。在这种可以自某生计的情况下,中国农民完全可以不去接受“剥削”而自由自在地生存下去,但中国农民仍然愿意出卖劳动力,愿意放弃自主生产而去接受“剥削”,这并不符合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第二个必要条件。
  还有种情况,我有个同学,他自己开了一个公司,效益还过得去,算是个小“资本家”了,但是现在他把公司让给他妻子经营,自己去另外一个大的私营公司做高管,成为一个高级打工仔了。这更是是一个本来可以“剥削”别人,却最后接受别人“剥削”的例子,无非也是为了追求更丰厚的利益而已。所以出卖劳动力(不是出卖体力)并非一无所有的无产者的专利,有产者甚至资产阶级照样有出卖劳动力的时候。
  根据时代的现状,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第二个条件我认为应该这样修改:劳动者认为出卖劳动力比自主创业(或说自主生产、自主经营,总而言之就是不受别人剥削的生产方式)有更大的收益。但是这样一改就动摇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罪恶的基础,因为似乎并不是为了生存被迫出卖劳动力了,而仅仅是为了追逐更丰厚的经济利益,这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
  第二个是马克思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的问题。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产生了,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全部是工人创造的。但我们知道,在生产过程中,劳动仅仅是一个生产要素而已,资本要素也发挥了总要作用,此外资本家也是关键的要素。(因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家和经营者全部是二位一体的,资本家都是自己搞经营,所以这里所指的资本家不但是资本的所有者,而且是资本的运作经营者。)资本家为了筹措资本(融资)需要很多难以想像的劳动,承受巨大的风险(资本需要成本的,如利息、红利等)。就算资本家的资本全部是继承而来的,天生具有充足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仍然需要分析市场决定生产哪些产品、组织技术人员研发产品、激励工人提高生产效率等等复杂的劳动。即使是只进行资本运作的投资资本家,仍然需要寻找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和进行风险管理。所以,剩余价值绝对不全部是工人创造的,资本家也有重要的贡献,要付出不可替代的劳动,不能说剩余价值应该全部归工人所有。
  此外,剩余价值在流通领域的实现几乎完全依靠资本家的努力。工人把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就不对商品的流通起作用了,这时候资本家必须发挥自己的营销才能,将产品销售出去,实现剩余价值。否则,产品就永远变不了商品,甚至成为躺在仓库里的废品,资本家付出了成本却没有任何收益。所以,在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资本家需要大量精细的营销劳动,也需要承受巨大的风险,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尤其如此。
  正因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不仅是工人的劳动,还有资本家的劳动,而且还有其他的要素参与了,所以,剩余价值绝对不应该只有工人获得,应该是工人和资本家共同瓜分。这样一来,就更动摇了资本生产的剥削本质,工人和资本家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都有贡献,劳动也不仅仅只是体力劳动一种。这让我想起了我国过去不把知识分子当劳动者,现在认为知识分子从事的是脑力劳动,所以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经营管理才能在社会生产中也是一种珍贵、难得和关键的能力,资本家的劳动也是一种劳动,甚至比普通劳动更加重要,正是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资本主义生产是一个资本家和劳动者共同追逐利益的过程,并非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描述的那么罪恶。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党已经允许私营企业主加入中国共产党了。
  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的教材一直没有任何修改,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必定有时代的局限性,要与时俱进。我们对100多年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带着扬弃的观点,对不合时宜的内容应该及时修正。尤其是当发现他的经济学说有问题时,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必定会发现他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需要更多的改进。不能像现在这样,连讨论都它不敢,这样是真正的阻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007年7月11日星期三

回忆我的音乐老师们

  这一辈子的学校教育都结束了,从读小学到读MBA有过不少老师。由于曾经和音乐有过一段缘份,曾经深深地热爱过音乐,所以今天突然想起了这一生中有过缘份的音乐老师。
在我的童年时代似乎没有多少电子娱乐方式,大多是二胡、笛子、小说等等方式,业余生活中电视、电影、卡拉OK、录像、上网甚至电子琴等用电的玩物都玩的少,一切娱乐都依靠自己的娱乐技能。所以那个年代,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学会一些娱乐技能,但到了今天,大概人们除了仍然保持字牌、扑克等非电娱乐方式外,其他的都忘得差不多了。我那个时候的业余爱好就是吹笛子和唱歌。
  先说说我和音乐的一点点缘份吧。我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民族乐器笛子的演奏,在初中毕业时还差点就考了艺术类的中专。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还很流行考中专,我初中毕业时参加了艺术类中专特长生考试,本来打算考一个艺术类的中专专业,居然还通过了预试。但是复试的日期和全县初三前400名拔尖考试是同一天,于是就放弃了艺术考试的复试。后来到湖南大学读大学,学校当时规定理科生必须选修文科和艺术类的科目,于是我就选修了音乐,授我们音乐课的客座教授居然还是当时的湖南音协的主席、唱湖南民歌的著名歌唱家何纪光老师。
  我的音乐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刚读小学的时候,我喜欢用手拉着嘴唇吹很噪的哨音,父亲很讨厌这种声音,于是就买了笛子给我吹,大约想以此来堵住我的嘴巴不吹那种噪音。而且父亲还教了我最简单的指法以及《东方红》、《打靶归来》等简单的乐谱,他的水平也不过如此了。小学时后来分配来了一位年轻的老师名叫王卫东,他也喜欢吹笛子,他教我熟悉了简谱。还在小学时,我就能像读语文课文一样读一般歌曲的简谱,对那些陌生的歌曲的简谱,只要难度不是特别大,我都能边看谱子边将旋律吹奏出来。读五年级的时候,还被区文教办选送到县里参加"六一"儿童节文艺大汇演。
  笛子演奏水平真正发生质的飞跃是在初中。初中的一位音乐老师叫杨利锋,他曾经比较擅长吹奏笛子,他教会了我笛子演奏中的"循环运气法"。所谓的循环运气法,就是在吹奏的时候,口里在吹气的同时,鼻子可以随时吸气,这样就能够使吹奏笛子的时候听起来似乎不需要换气。在他的指点下,我的演奏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管是运气还是指法。我那时能够流利地演奏一些著名的民族乐曲,如《扬鞭催马运粮忙》、《姑苏行》、《牧民新歌》等等。那时候真的特别喜欢音乐,每天放了学就是练习笛子,对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的乐曲我都尝试进行演奏。后来初三参加中专艺术类的考试,预试竟然通过了,当时表演的乐曲就是《扬鞭催马运粮忙》。由于和拔尖考试日期冲突就放弃了复试,后来拔尖考试通过了,被三中免试录取到尖子班学习,于是彻底放弃了考中专的念头,而杨利锋老师也到三中去当老师了。
  再后来就是读高中了。在尖子班读书压力很大,那时学校给我们的口号是"宁肯少活一两年,拼命也要考重点"。我自己也非常希望能考上一所好点的大学,所以在音乐上没发什么时间了。当时的音乐老师是刘东明老师,他好像现在还在三中教音乐。刘老师在上我们音乐课的时候,老是说我的Bass(男中、低音)唱得好,老是推荐我参加一些活动。后来我想,我参加三中演讲团并成为骨干成员可能也是因为我的发音比较混浊的缘故吧。在学校举行的一次"五四"卡拉OK大奖赛中,我报名参加了,居然获得了一等奖,当时的参赛歌曲是《月之故乡》。此后,我又爱上了俄罗斯民歌,觉得俄罗斯民歌非常悲壮,既有宽广豪放的磅礴气势,又略带一点忧伤,非常适合雄浑的Bass演唱,所以那时学唱了一系列的俄罗斯民歌。读高二开始,刘老师也希望我考艺术类的专业,但是我那时候开始对艺术产生一种偏见了,心里觉得学艺术有一种歪门邪道的感觉。快放暑假的时候,三中合唱团因为要参加省里的比赛,刘老师多次到班上找我,表示希望我暑假到学校参加练习,做合唱团的领唱,但我那时一心想利用暑假的时间多复习功课,对刘老师的要求我都拒绝了,这让刘老师对我比较失望。
  最值得回忆的还是大学选修音乐的事了。我是在2001年下半年选修音乐的,选修课每个星期就只一个晚上的课,老师是何纪光。何纪光老师当时是湖南音协的主席,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据说他能唱的最高音比帕瓦罗蒂的最高音还要高一个八度,他在2001年被湖南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他一生中演唱过不少的湖南民歌,代表作有《一根竹竿容易弯》、《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香》等歌曲,此外我还非常喜欢他唱的《扯白歌》、《刘海砍樵选段》和《济公》主题曲。何老师说他利用在湖南省歌舞团下乡演出的机会,一辈子共学会了1000多首湖南民歌。有次下课我找他说,您既然会唱这么多湖南民歌,那您唱一首邵东的民歌给我听听吧,我家是邵东的。何老师想了一会说,贺绿汀也是邵东的,贺绿汀还曾经指导过他呢。他说邵东过去属于宝庆,他就唱一首宝庆民歌吧。我本以为他要唱《乡里妹子进城来》,因为邵东没有别的什么歌比这首更有名。谁知道他唱了一首类似我们这里哄小孩睡觉的摇篮曲。何老师对贺绿汀似乎有很深的感情,他还给我们播放了贺绿汀对他的歌唱风格的高度评价的录音。何老师有次讲到,他在文革时期被批斗得很厉害,造反派知道他是个男高音歌手,却偏要安排他唱男低音,这样非常容易把嗓子唱坏的。在2001年冬天的长沙金鹰电视艺术节上,何纪光老师还作为颁奖嘉宾为最佳音乐片奖获得者颁奖,我当时看到了这个镜头,我高兴的对同学们讲,这就是我的音乐选修老师。可惜,在2002年金鹰电视艺术节举办的时候,已经看不到何老师的身影了,他已经在2002年9月去世了。现在,每当我听到何纪光老师的mp3,听到他用地地道道的湖南方言唱的浓郁的湖南民歌,我似乎又看到了何老师教我们音乐时认真投入的神态。
  今夜,四周静悄悄的,我一个人独自坐在电脑旁,用着我最心爱的开源的Linux操作系统,打开开源音乐播放器,播放开源格式的音乐,想起曾经,对音乐是那样热爱那样投入。也曾经有那么多老师为了传播艺术而辛勤耕耘,正是有了他们,祖国的音乐才会千年弦歌不断。而我,只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道上的半路逃兵,偶尔回头一看,也会为自己曾经也有过那样浪漫的追求而欣慰。

2007年7月6日星期五

开源软件和商业软件

  我们平时使用微软公司的windows和office都是商业软件,有商业版权的,而且,这种软件是如何编制出来的,采取什么代码编写的都是不可能知道的。对中国人来说,商业软件太贵了,动辄上百上千元,于是中国人学会了盗版。
  现在好了,开源软件已经应用非常广泛了。开源软件也就是开放源代码的软件,也就是软件的源代码是公开的,绝大多数开源软件遵守GPL通用许可协议,任何人可以自由复制、使用、修改和传播它。于是,我们可以在非常低廉的价格的同时使用“正版”,也就是没有版权纠纷风险的软件。
  随着国产龙芯CPU的推广,Linux有了用武之地。Linux就是一款开源的操作系统,大家都可以免费使用,并且不会有人来追究你的版权问题。目前能够在Linux上使用的开源软件已经有了上10万种,非常丰富。我们的各种应用需要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开源软件,我们在Windows下使用的商业软件在Linux平台上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替代品。
  中国的版权法律环境将会越来越严格,盗版软件这种有毒的免费午餐会越来越难吃的。建议大家尝试使用开源操作系统Linux和开源软件吧,彻底抛弃商业软件,彻底抛弃微软。有问题可以和我联系,我的QQ是33637125,我会尽一个开源爱好者的责任,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经验的。

2007年7月5日星期四

办公文档出了新的国家标准格式uof

  以前我们使用微软的office,文档格式使用doc,表格使用exl,幻灯片使用.ppt格式。但是,今年5月,国家公布了国家文档标准格式uof,从9月1日开始正式推广使用,到时候政府的很多部门将会强制要求上交的电子文件的格式必须是uof,从而逐步推广这个国家标准格式。
  因为微软的格式是保密的,没有公开标准,其他办公软件公司都是采取模拟的办法来兼容它的格式。但是,从office2007开始,微软新的格式申请了专利,通过模仿的方式来进行兼容都是非法的,所以,从2007开始,任何软件都不能兼容微软的办公格式了。做的更绝的是,office2007和office以前的系列也不兼容,我们以前保存的office格式不能用新的office软件打开了。这样,微软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进行垄断了。
  现在幸好有了uof。uof格式是一个开放的格式标准,任何办公软件公司都可以采用这个标准格式,从而可以打断微软的office垄断。目前国产的金山、永中、红旗、中标等公司的办公软件都兼容这个格式了。更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5月5日,国际上将odf升级成为国际标准了。odf本来是一个开放源代码软件openoffice的默认格式,openoffice是一个免费的软件,是全世界开源爱好者自发开发的一个软件,任何人可以自由复制、使用、修改和传播它。而国产的uof格式与odf格式高度兼容,是国际标准在国内的对应标准。另外,以前的文档、表格、幻灯片等格式都可以统一采取uof一个格式进行,也就是说过去的三个格式(doc,exl,ppt),现在都统一到一个格式了。
  政府办公马上就可以告别微软了,这对于使用linux的人尤其方便了。linux下的openoffice,红旗office这些都是免费软件,今后都可以非常方便地用于办公了,不会象现在这样不是很兼容了。我是开源运动的爱好者和支持者,很多年来一直使用linux和自由开源软件,今后,使用这些免费软件将会更加方便。但愿有更多人使用免费的开源软件,告别盗版时代。

2007年7月1日星期日

硕士论文致谢章


  当我的论文写到这里时,我三 年艰辛而充实的MBA求学时光即将结束。回顾人生这一重要历程,心头感慨万千。我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几年后,经过艰辛的复习备 考,在我25岁之际成功考入湖南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有幸成为MBA2004春季班年龄最小的学员。我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到周五,我跋涉 200公里路程从邵东县城赶往省城长沙求学,周日下午再赶回来上班。三年多了,多少个周 末都是这样渡过的,个中艰辛难以名状。幸好三年来,我得到了许多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要向所有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和单位表示忠诚的谢意。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周少华教授。周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平易近人,诲人不倦,无论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还是在论文的选题、开题、调研和撰写的每一个环 节,都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我求学期间,周老师不仅给我传授了理论知识,还传授了管理的秘诀和作人的准则,这些都将使我受益终身。我借此机会向 敬爱的导师表示忠心的感谢。
  非常感谢第九团队的全体队员。三年来,我们一起学习讨论,意气风发,精诚团结,在团队训练和平时案例讨论中我们一直名列前茅。这些美好的时光,这些珍贵的友谊,都将成为我今生最美好的回忆。
  另外我也非常感谢我的学兄兼老乡邵阳电信的宁霖同学。三年来,我们风雨同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正是有了学兄的鼓励和同行,一路上欢歌笑语,我才忘记了 求学路上的艰辛,坚持求学直到今天。而在我撰写毕业论文之际,学兄又给予我无私的指点,使我能如期完成论文。还要感谢我高中的老同学王纯钢和彭在兴,这两 位同学分别在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流程分析方面给了我不可多得的帮助。
  特别感谢为我提供了调研机会及研究数据的邵东市场物业管理公 司。此外,非常感谢Ubuntu开源社区一直在Linux操作系统和开源软件方面给我提供了难以计数的技术支持,其中包括开源领域的技术领头人 huahua和freeflying等等,他们给予了我帮助,可惜我却连他们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只知道他们的网络昵称。
  最后,我要对我的母亲致以万分的感谢。一直以来,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培育我,默默地支持我求学。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几年后读MBA,每当我取得了好成绩,老人家就会和我一起分享喜悦;每当我成绩滑坡时,就会鞭策我继续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毕业的时刻,既是结束,也是开始。我要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丰硕的成绩,以不辜负曾经关心、帮助和支持我的所有老师、领导、朋友和亲人。

《恰同学少年》的场景、音乐和爱情以及观后感

  中央台播放了《恰同学少年》的 电视连续剧,由于硕士论文正在紧急修改,所以只偶尔看了几集,却看得我心潮澎湃、热情激昂。很久没有过这样的情绪了,影片定位为红色青春励志片我觉得很到 位。虽说是揭示"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怎么样育人"的主题,但是我觉得并不限此,对青年该如何立志、成材,如何交友、恋爱都有普遍的启迪意义。据说,剧 本是一位姓孔的现代湘学大师所作,我没有去查询过,但是剧本写的激人奋进,也非常优美,构思也巧妙,将历史事件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使真假难分,既有艺术 性又有思想性,符合青年人的口味。
  这部影片于我更有特别的意义,首先谈它的拍摄场景。剧中大部分的镜头在湖南一师拍摄的,据说有 70%的镜头在那里拍的。我觉得剩下的镜头至少有20%在岳麓书院和湖南大学拍摄,这个我有确切的把握。剩下的10%可能是世界之窗和影视城以及其他一些 老地方拍摄的。由于岳麓书院是湖大的前身,我在湖大读了好几年书,对于剧中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场景自然是非常熟悉。而对于一师,我也是非常熟悉的。在我 读小学的时候,家里就带我参观过湖南一师,后来在湖南大学读书,学校组织到一师参观,我也有朋友在一师,所以多次到一师玩。而这次到长沙交了论文初稿,又 特意跑到湖南一师去找老朋友玩了一天,并在一师购买了《恰同学少年》的正版DVD光盘,回家后趁闲连续看了两遍。
  现在的湖南一师 是1968年按照1913年时的湖南一师复原修建的。校园建筑的风格是日本风格的,给我印象最大的是他的拱形的门窗,以及具有日本特色的百叶窗,这个建筑 的色调是青砖色的,当然走进校园里面其实是黄色的。校园里面有很多樱花树,以前在湖大读书时,每当桃花开时,我都会想到去湖南一师看樱花。樱花似乎比桃花 小巧精致,在一师的很多门上都可以看到樱花的雕刻,可见,这里的建筑的确是受日本影响很大。再说了,民国初年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大批人才都是从 日本留学归国,当时的孔校长等大批教师都是留学日本的。现在的湖南一师是在2000年把师范学校改为师专了,在这个老校区学生比较少,我就发现好像音乐专 业设在这边,另外还有一个校区,好像叫东方红校区,在涉外经济学院对门。湖南一师老校区里现在设有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基本上毛泽东以前读书、学习和工作的 一些教室和办公场所,另外有不少图片和文字资料,馆名是江泽民在1993年题写的。这个校区面积并不大,但是由于房子都是很多小四合院一样的组成,房子建 得很密,所以进去之后的确有点"深有城府"的感觉,还有点分不清方向。
  再说是岳麓书院与湖南大学的场景。岳麓书院在湖南大学校园 内,湖大的前身就是岳麓书院。书院在1903年改为省城大学堂,后来又合并了一些学校组建了湖南大学,毛泽东的岳父板仓杨昌济先生就是湖南大学的主要缔造 者之一,是他带领当时湖南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成立湖南大学筹备处,为建立了湖南大学奔走呼号,当时的湖南大学筹备处就设立在岳麓书院里。可惜的是,湖南 大学真的成立时,杨昌济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第一集一开始,有纪墨鸿带领鼓乐队从湖南都督府出发去迎接杨昌济这个场景,后面剧中多次涉及到湖南都督府的场 景。湖南都督府这个建筑的场景就是在我以前就读的湖南大学物理系的实验楼拍摄的。湖大成立之初,这个建筑就有了,当时岳麓书院作为湖南大学的一学院,这个 建筑就是湖大的二学院,至今估计也有八、九十年的历史了,后来,拍摄长郡中学的校门也是在这个建筑的大门拍摄的。我以前就在湖大物理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就读的,物理系实验楼我经常去的,所以看到这个场景我倍感亲切。剧中还有一个毛泽东向读书社成员介绍岳麓书院讲堂上"实事求是"的镜头,"实事求是"这块 扁是湖大的前身之一湖南工专的校长宾步程写的,据说后来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有很大影响和启发。另外,书院的讲堂上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洁"四个大字, 所以,讲堂又叫做忠孝廉洁堂。毛泽东的国文老师袁吉六的住宅,也就是毛泽东在雨中自我罚站忏悔的那个院子,也是在岳麓书院后的一个古代住宅里拍的。我在读 书的时候,每次从岳麓书院后门出去登岳麓山的时候,都会经过这个古代住宅,住宅的大门似乎从来没有打开过,我们都说那是一个鬼屋,没想到这次在电视里终于 看到它开门了。此外,还有很多零散镜头是在岳麓书院拍摄的。以前我在湖大读书的时候,每逢周末,我都喜欢和同学一起进岳麓书院自习,常常喜欢坐在廉溪祠里 的石桌子上。身处千年学府之中,更觉得看书别有一种境界,所以书院对我来说,自然是特别有感情的也特别熟悉的,在电视里看到我熟悉的场景,总是特别兴奋。 至于和本剧和岳麓书院的联系,我觉得书院里一副对联非常好: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还有关于亭子的场景。剧中多次出现了亭子的场景,凡是涉及到亭子的场景80%是在湖南大学吹香亭拍摄的,其次就是在稻草亭。吹香亭建在黉门池中,里面有很 多荷花,我曾见到不少老师在里面钓鱼,有一次还钓到了一个乌龟。以吹香亭为中心的风荷晚香是岳麓书院的八景之一。其次是稻草亭,它建立在饮马池中。饮马池 是南宋朱熹和张(木式)在岳麓书院会讲时,来听讲的人从很远的地方都骑马赶来了,因为马太多,曾经将池水都喝干了,所以后来这个池就叫饮马池。以饮马池和 稻草亭为中心的柳塘烟晓也是岳麓书院八景之一,以前同学们恋爱都喜欢来这个亭子哦。再就是赫曦台。毛泽东带领读书社的成员一起在校外讨论,有个镜头就是走 进岳麓书院,从赫曦台走过。赫曦台在岳麓书院里,上面的屏风上写有朱熹和张(木式)合写的一首诗,还有毛泽东本人写的七律《和周世钊》。陶斯咏就读的周南 私立女子中学也是在岳麓书院孔庙的侧门处拍摄的,其教室取景于岳麓书院的教学斋。还有杨昌济在长沙的住宅也是在岳麓书院的百泉轩拍摄的,百泉轩里有文泉井 一口,毛泽东就是在这里看到杨老师洗冷水浴后开始在在一师也洗冷水浴了,百泉轩是以前岳麓书院历任山长(也就是校长)的住处。杨济昌那时也的确也在岳麓书 院住过,而且毛泽东和蔡和森也到经常岳麓书院来找杨昌济老师,还在岳麓书院半学斋里经常住。一直到解放初期,爱晚亭都是属于湖南大学的,湖南大学现在的校 名和现在的爱晚亭三个字都是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请毛泽东题写的。剧中有毛泽东和蔡和森一起露宿爱晚亭的故事,据记载,毛泽东的确和蔡和森经常去爱晚 亭,不过晚上还是经常住在岳麓书院半学斋。我读大学时,也常和同学们在爱晚亭看书,有一次我在爱晚亭看《毛泽东思想概论》,就有游人过来看我在学什么书, 看到是《毛概》,他居然说道,这真是湖南高校的特色课啊。
  再说剧中的音乐。剧中的湖南一师校歌非常有蓬勃之气,但我觉得非常奇 怪,当时的湖南一师是为了培养小学教师的,为什么校歌里有争作万夫雄的歌词?如果是政法学堂,倒还可以勉强扯上一点关系,但是这里一个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 学校,居然也把争作万夫雄写进校歌。难怪后来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中不做教师的很多,都去争作万夫雄去了吧。不过,我们若置身于当时的时局环境,这首歌还是 很有时代特色的。当时内忧外患,国力羸弱,师范培养教师,也就是想教育救国,培养人才来救国的,争作万夫雄是一种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口号吧。湖南一师那时 候的校歌歌词是:"衡山西,岳麓东,第一师范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歌词中指出了一师的位置,以激 发学生的爱校之情,另外对教书育人作用进行称赞与鼓励。其实,多材自古夸熊封是指楚国的开国之王叫熊绎什么的,被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封在楚荆山附近的典 故,是楚国的第一个诸侯王,似乎还有"筚路蓝缕"的典故,之后楚国成为了一霸。所以歌词中似乎又在鼓励学生争作万户侯,比当时湖南大学的校歌更有霸气。由 此我又想到了湖大的校歌。湖大的校歌是一生五莅湖大,三次任校长的胡庶华做的词,中国西洋音乐教育的第一人、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和第一任院长萧友梅作的 曲,至今已70多年了,歌词是":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楚才尉起奋志安壤,振 我民族扬我国光。"湖大校歌非常有气势,其风格似乎与一师的老校歌差不多。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湖大自成立至今一直是这首校歌,我们在学校时每逢重大活动同 学们都喜欢合唱校歌。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湖南一师的校歌已经不是这一首了,我朋友说一师现在的校歌是《东方红》,歌颂毛泽东的。很难想像一个师 范学校的校歌竟然就是歌颂一个老校友的,我想应该是文革时改了的,现在不好意思再改回去了。至于剧中结尾的主题歌是谭仲池写的,他好像现在还是长沙的市 长,我还在湖大读书的时候他就是长沙市长了,听说他以前当过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又是一个诗人、作家,非常有才华。这首歌的歌词我觉得非常有五四时期的 风格,蓬勃向上,有青年学生的气息,歌词写的非常工整优美,唱起来很有豪情。就凭此歌词,我相信谭市长应该是个对湖湘文化非常熟悉的文人。这就是他写的仿 古歌词:

天穹高高鸿雁飞,
书院深深松竹茂。
晓雾重重盼日出,
大地茫茫风雨骤。

咏长夜,
攀北斗。
蝶恋花,
梦难求。
书翻千秋史,
谈尽古今愁。
美哉潇湘伟少年,
踏浪湘江竞风流。

名与利,
莫问候。
书并剑,
到心头。
挥毫万山红,
举臂托飞舟。
美哉中华伟少年,
他日神州竞风流。

  感我最深的是剧中的爱情。剧中有陶斯咏、向警予、赵一贞、杨开慧 和蔡畅等女生,其中赵一贞是虚构的人物。赵一贞温柔端庄、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对爱情坚 贞不屈,既有中国的传统美,又具有五四前夕求进步的思想,尤其是她不希望刘俊卿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名利而宁愿和他过平平安安的日子。可惜,她似乎没有反抗 精神,为了不嫁给不喜欢的人而自裁了。我最喜欢她,是我梦中的白雪公主,大概因为她是虚构的所以才会如此美丽。可怜啊,我喜欢的人竟是虚构的啊,这大概也 寓意现在这种女孩已经绝迹了。赵一贞与刘俊卿(也是虚构人物)的生死之恋让我流泪,虽然我明明知道那是假的(可怜我感动的爱情竟然也是虚构的!)。刘俊卿 是有才华的,虽然存在强烈的虚荣心,比如他一开始为了考得好成绩把潇湘第一才子萧子升和萧三兄弟的文章都偷偷撕毁。但是,我相信而且剧里情节也说明了刘俊 卿对赵一贞的爱情是真诚的,没有半点虚伪,他后来求名求利,都是想让一贞过上体面的生活,同时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想保护一贞,再加上他对一师的成见,以至 于后来走上了不正确的道路。我非常理解刘俊卿,一个贫困没有地位的男人,遇到自己非常喜欢也喜欢自己、又非常投缘的女人,男人是会有一种愿意付出一切的冲 动,愿意为心爱的女人作任何事,这是人类进化决定的。又让我想起了高中的时候了,那时暗恋一个美女,听说她考了湖南师大,我就报考了湖南大学。第一次高考 我没有考上,于是就到堂下桥工商所工作了,但我心里一直怀着那个信念,想着要到长沙去读书,那样就又可以见到她。但是,当我考上湖大之后,才知道她却是被 另外一个城市在白马湖边的一个师范类高校录取了。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家庭之后,爱情和婚姻就变得复杂了。私有制是罪恶的基础,家庭是私有制的基础,家庭产生 后,人们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就开始考虑私有财产的问题了,爱情就变得复杂了。学生时代由于较少考虑家庭财产的问题,因此这时的爱情故事就尤其显得纯洁和 感人。我甚至傻傻地觉得,此生若有一贞式的美女作伴,真的是一件美好而幸福的事。
  毛泽东和陶斯咏曾经相爱得很厉害的,但是剧中 毛泽东居然说他对陶斯咏只有朋友之情,显然是为了教育现在的青年学生不要早恋。据一师的陈列介绍,毛与陶曾经爱的很热,但是后来陶斯咏的父亲和哥哥极力反 对,于是他们的爱情嘎然而止。难怪后来毛泽东不允许读书社的成员谈恋爱,可能是因为他自己不能和心爱的人一起,所以干脆也不准其他人谈恋爱。不过,我感 觉,如果在和平年代,毛泽东和陶斯咏在一起的话,应该是很幸福的。毛泽东后来要闹革命,而陶斯咏不是革命人士,不和毛泽东在一起也是对的,不然后来难免掉 脑袋,说不定牺牲的就不是杨开慧了。据记载陶斯咏人长得很高,也很漂亮,很有才华,是周南女校的学生会长,号称"长江以南第一才女",是长沙富豪家的千 金。后来陶斯咏居然终身没有嫁人,1937年英年早逝。她一辈子从事女子教育工作,她培育出来了著名的左联进步女文学家丁玲,陶斯咏自己没能够追随毛泽 东,后来她的得意门生丁玲到延安去追随毛泽东了。而萧子升是"潇湘第一才子",一师的资料介绍,萧子升是和毛泽东一起参加了湖南农民情况调查的,是新民学 会的总干事,当时毛泽东都还只是执行干事。因为后来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已经成立了,先进青年可以参加共产党了,所以要解散新民学会,萧子升则希望继续保留新 民学会而和毛泽东闹翻了。萧子升的确也暗恋过陶斯咏,我觉得他们两人要是能在一起应该是不错的。但是,我以前在湖大读书,同学们讨论时都说才子、才女是不 会成功的,原因好像是因为才子、才女都有很多人追求,所以都比较清高,不懂追求和关心人,所以才子、才女都只能被其他人追求到,互相之间却难以成功,我对 这个说法深信不疑。不过,我也赞赏陶斯咏没有选择萧子升,她长了"后眼睛",因为这个萧子升虽然后来做了农矿部次长,还作了故宫博物院"院长",但是后来 偷故宫的文物出国卖掉了。他偷逃出国后一直在美洲教书什么的,还写了文章骂毛泽东,老年时日子过得很凄凉,死在乌拉圭。毛泽东在岳麓书院赫曦台的《和周世 钊》的律诗中说到"域外鸡虫事可哀"就是说他的。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到底幸福不幸福我们现在已经不好猜测了。毛泽东写的一首词 《贺新郎,别友》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说是他1925年去上海路过南京去京陵女子大学看望陶斯咏时写给陶斯咏的,也有人说是他看了陶斯咏回湖南后,杨开慧与 他闹了一场,后来他要离开湖南去上海与杨开慧分别时写此词安慰妻子的。但我一直觉得,应该是些给妻子的,因为里面谈到横塘,因该是以前长沙的一个老火车站 清水塘,而且里面有重比翼等句子,一个结了婚的男人总不能这样大胆写自己的婚外情吧。杨开慧一直是家里的宝贝女儿,而且家庭也不错,1920年杨昌济突然 去世,那时杨开慧应该还在学校读中学,为什么突然和毛泽东结婚了?我想也许是她依赖贯了,想找一个毛泽东这样的大哥哥照顾吧。
  还 有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爱情也是短暂的。大家都只知道他们是革命夫妻,我佩服向警予的确是个大胆的进步女性,她那个时候就提出了"结婚自愿,离婚自由"的口 号!难怪后来蔡和森和向警予从法国留学回来后不久就离婚了。蔡和森另外娶了一个妻子,他的第二任妻子原是杨开慧的堂兄嫂,因杨的堂兄后来死了,她又嫁给了 长郡中学毕业的中共大老李立三,后来李立三又死了她才改嫁蔡和森的,后来蔡和森居然又英年早逝了,看来要么就是是这个女人有克夫命,要么就是蒋介石的确太 残忍了啊。
  我是在今年"五四"之前看完这个连续剧的,回想毛泽东在一师的日子,正是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夕,当时国难当头,有 这么多的热血教师和这么多激情澎湃的青年学生,加上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进,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必然的。当年亲自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毛泽东自然应该知道"科学和民主"是五四运动的主题。然而建国后,每逢"五四",似乎提的都是其他的口号,今年五四也是提另外的口号,说是时代进步了,青年节的口号要与时俱进 吧。但是,88年过去了,民主和科学似乎仍然没有过时啊,而且我们现在非常需要民主和科学,为什么那个口号都不再提了。难怪温家宝总理今年两会期间答记 者问时说,中国的民主还要100年!
  看了这个连续剧,让我对这段热血沸腾的历史又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也第一次感觉到伟人曾经离我 那么近,就像是我的一个同学、一个校友一样亲切。还有就是湖南当时居然出了那么多的人物,真是所谓"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湖南自清朝道 光中兴时就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说法,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出过多少救国救民的英雄人物啊。这是剧本触动我的第一个地方。
  其次,全剧中充满的强烈青春气息,又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虽然不是电视里放的那么积极进取和那么有革命斗志,虽然有时也还很堕落,但也是充满着奋斗和 豪情,也是青春飞扬、意气风发的。向往进步的思想,追求开放的个性,追逐高尚的理想,追求真挚美丽的爱情,总而言之追求一切真善美的东西。清晰记得 2003年的6月26日,当时因为毕业不想回家工作,心情郁闷得无处发泄,酩酊大醉,朦胧中听见她抽泣着说,以后别喝太多了,回去后要好好工作哦。等我醒 来后,背着涩涩的行囊去汽车南站,已经只有家住长沙的同学为我送行了,我的四年峥嵘岁月就这样结束了。
  毕业后这么久了,虽然也明 白了不少道理,也熟悉了不少专制的卑鄙手段,走了很久的弯路,也放弃了很多机会,但终归还是有收获的。或许中国的改革是的确只能从上之下才能实行,只有挤 上了中国政权的最上层才能实施改革,中层和基层都只能坐观其变吧,任何政治理念只有掌握了政权之后才能推行。我还有一点很迷惑,那就是用来维护国家安全的 那些阴暗手段(我不是指武力),是否都可以用来进行政治的内部斗争,比如尼克松仅仅因为水门事件(为了政治斗争搞窃听)就下台了。对中国而言,或许正是因 为有了八卦和易经,所以阴阳两手是政治斗争中不可缺少的吧。这又或许是因为国家和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所产生的混乱吧,就像经济上产生的混乱一样,都喜欢不 择手段。虽然只能这样理解了,但是我还是不认同这些的,这也许应该是今世所有从政者的共同悲哀。我很遗憾,中华民族的那些优秀政治主张实现起来却这么缓慢。
  我又想起了李白的诗,岁月如流,离去的已离去,但有很多时候,曾经的忧伤却一直在延续,明日方向又在何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也曾经喜欢喝 酒,或许举杯能够缓解我的忧愁,但是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那句朦胧中的提醒。每逢此时,我心里总是忍不住发出那句感叹:君子若难,佳人若兰!
  看了《恰同学少年》后,觉得场景、音乐、人物和感情都让我特别激动,也觉得特别亲切和熟悉。总之,看了这个连续剧后,终于有重新拾起昔日的壮志,继续我的豪迈人生的冲动。我想其他青年人看了之后也一定会有很大收获,受到很大的激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