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历史,中国的乡绅势力一直都很顽固。不管是过去的封建王朝,还是后来的民国,甚至在建国前的解放区,乡绅势力的影响都一直很大,解放区议会实行"三三制",当时著名的乡绅议员李鼎铭先生就是个例子。建国后,几次轰轰烈烈的运动,彻底摧毁旧的乡绅势力,但是,这些运动也又催生了新的乡绅势力。
所谓的乡绅,即在某个地方有一定的势力和地位,当面对老百姓时,他们代表政府,当面对政府时,他们又代表老百姓,政府通过他们对老百姓施行管理,老百姓通过他们向政府传达声音,他们夹在政府和老百姓之间左右逢源,他们所起的作用往往也是一把双刃剑。我对中国古代史只是走马观花般的浏览过,但觉得乡绅势力最强大的时候往往是在乱世。这可能是因为乱世中,政府对老百姓的控制没有过去那么有效了,需要借助这个工具;也或许乱世的动乱中,不确定因素太多,往往需要增加这个层级来维持相对的稳定。
在我的印象中,有几个乡绅势力的高峰期。第一次高峰是三国之后,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产生的门阀制度,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使得一大批地主、富豪和官吏世家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官吏基本上都出自门阀家庭。加之这个时期比较动乱,政府对国家的管理,不得不大力依靠这些乡绅。例如,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几乎每个农民都要依附某个地主,每个地主门下都有不少依附的农民。这样,国家收税、征兵、户籍登记等事项,都不得不依靠这些地主豪绅,否则便寸步难行。加之这一时期,乡绅与政府沆瀣一气,政府官员的选拔也全部出自门阀家庭,这种经济基础加强了上层建筑的稳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它的经济基础。这个时期乡绅势力非常强大,一个地区的乡绅联合起来,威力大到可以对皇帝的废立产生重大影响。后来这种制度玩不下去了,随着科举制度的推广,这种门阀制度彻底崩溃,乡绅势力也大大地削弱了。
第二次高峰期是清朝政府的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清政府在外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内遇到风起云涌的人民反抗运动。清朝政府疲于战事,执政能力大大削弱。后来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朝政府难以招架,于是不得不发动各地乡绅组织团练,号召各地乡绅帮助镇压太平天国军和捻军等人民反抗运动。这一战略,的确很有效,暂时保住了政权,延缓了清政权几十年的寿命。这一政策也使得我国的乡绅势力又一次达到顶峰,湘军、淮军就是这些乡绅联合势力的典型代表,以至于后来慈禧不得不让这些乡绅势力互相牵制才能勉强保住基本稳定,例如在湘系内部用左宗棠派牵制曾国藩派,用淮军牵制湘军,组建新军牵制淮军等等。
民国时期我国乡绅势力也很强大,尤其是抗战时期。我们现在还可以从一些老一辈的描述中,感觉到那时的情况。这个时期的乡绅主要是家族势力的代表人物以及一些地主豪绅。这个时期的乡绅,动辄可以杀人,欺压百姓的事屡见不鲜。我们熟悉的白毛女的故事,应该也是这个时期乡绅势力强大的历史反映。当然,也有不少乡绅对组织抗战、支持抗战也有不小的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的乡绅势力一直都很强大,只是有些时期格外强大一些。新中国建立以后,几次轰轰烈烈的运动,将这些旧的乡绅势力彻底摧毁,但是也催生了一批新的乡绅势力。改革开放以后,新的政治形势也催生了一批乡绅势力,这些乡绅势力和以往乡绅势力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这些势力,他们可能就成为民意的忠实代表、政府管理的优良助手。如果没有利用好这股势力,那么他们也可能成为贪污腐败的帮凶和积累民怨的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