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日星期四

湖南大学校歌(转载)


湖南大学校歌mp3歌词lrc下载 湖南大学校歌歌词.lrc

作者:冯志斌 2007-11-20 16:14:40

  《湖南大学校歌》是由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音乐人、将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第一人萧有梅先生作曲,原湖南大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胡庶华先生作词。歌词为: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楚材蔚起奋志安壤。振我民族,扬我国光。

  《湖南大学校歌》产生于五四运动,是学堂音乐的产物,歌曲本身运用文言文作词,配以大气磅礴的旋律,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经杜鸣心、刘健、冯广映等著名的专家学者试听欣赏后,认为此歌艺术性、思想性很强,旋律具有很广泛的群众性,歌词内涵深远。70多年的校歌能够延用至今,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值得很好地推广和弘扬。

  《湖南大学校歌》是湖南大学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秉承“千年学府”传统,发展学校文化的结晶;是前湖南大学领导及音乐界友人倾情关注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胡庶华(1886.12.24— 1968.6.17)教育家,冶金学家。曾三任湖南大学校长,湖南攸县人。1911年京师译学馆德文班肄业。1913年留学德国,先后入柏林矿科和工科大学,1920年获铁冶金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国民党早期党员。后历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事务主任,武昌大学教授、代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上海钢铁厂、汉阳兵工厂厂长。1928年任国民政府农矿部农民司、农林司司长。1929年后任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校长,立法院第二届立法委员,第三、四届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教授委员、六届中央监委,三青团中央;团部副书记长。1932年、1940年、 1944年三次任湖南大学校长。拥护国共合作,主张团结抗日。1947年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湖南大学学生反内战游行。1949年赴香港,发表声明,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努力。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遭通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是全国政协第二至四届委员。从事冶金学的教学和研究。著有《铁冶金学》、《冶金工程》、《中国战时资源问题》、《钢铁工业》等。

  萧友梅(1884—1940)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广东中山人。童年随父寓居澳门。1901年(十七岁)赴日本,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附中、东京音乐学校学习声乐、钢琴及在东京帝国文科大学攻读教育学。在日本期间,曾参加“中国革命同盟会”,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他曾担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同年10月,再次出国,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及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归国后任北京教育部编审员,兼并任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实验小学主任,9月与杨仲等创设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体专修科;在回到北京后,他就谒见了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当时蔡元培已经在北大组织了一个音乐研究会,还发行了一本《音乐杂志》,萧友梅读到该刊物后,便陆续为其撰写文章,并接受蔡元培的邀聘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和音乐研习会导师;1922年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成立后,他担任教务主任;1923年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成立,兼任系主任。1926年北洋政府摧残艺术教育,晋令取消各校音乐系,萧友梅被迫南下,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这便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高等音乐学府,萧友梅初任教务主任,次年任院长。 1929年该院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任校长,直至1940年12月31日病逝于上海。萧友梅是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他毕生主要精力投献于教育事业,同时在音乐创作上也有显著贡献,共写有歌曲一百余首及其它体裁作品。1922年和1923年先后出版了人的创作专辑《今乐初集》和《新歌初集》。影响较大的歌曲作品有《问》、《卿云歌》、《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等。此外,他还编写了《普通乐学》及许多介绍西洋技术理论的书籍和教材。同时,萧友梅先生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现代早期音乐人才,如: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李焕之等。他艰苦创业、勤俭办学从严治校、事必躬亲,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不朽的光辉业绩。1982年11月27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建院55周年校庆活动,为萧支梅的铜像落成举行了隆重仪式,以纪念他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院校的不朽功绩。

部分注释

泱泱:泱,水面广阔。泱泱,水势浩瀚的样子,比喻气魄宏大。"瞻波洛矣,维水泱泱。”——《诗"小雅"瞻波洛矣》。“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朱张:指朱熹和张栻。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朱熹到访岳麓书院,与山长张栻讨论《中庸》之义,为书院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

济济沧沧:济,众多。“济济多士。”——《左传"成公二年》。沧,同“苍”,∶茂盛,众多的样子。“蒹葭苍苍。”——《诗"秦风"蒹葭》, 济济沧沧,比喻人才众多。

楚材:岳麓书院大门有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春秋时曾属楚国。

蔚起:蓬勃兴起。蔚,草木茂盛,茂盛,荟聚,盛大。“蔚蔚,茂也。”——《广雅"释训》。

安壤:壤,土地,边界线,疆域,国土;或壤,古同“攘”,纷乱。安壤,意为治国平天下。

新发现的萧友梅合唱曲—《湖南大学校歌》研究

作者:徐金阳

  萧友梅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他毕生致力于“五四”以来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论著和创作作品。全面深入地研究萧友梅的教育实践、学术论著和创作作品,对于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及启迪现代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研究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深入的问题。比如关于萧友梅创作歌曲的总数到底有多少,学术界都尚有分歧: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年出版《中国音乐词典》萧友梅条目里称总数为一百多首;而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汪毓和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94 年修订版) 上则认为总数为九十多首,两者相差十首左右。上述两本著作均具权威性,但如何解释二者的分歧呢? 这就说明,有关萧友梅创作歌曲的总数、曲名、曲谱、背景以及其它一些方面, 都还未研究得非常清楚。当然,由于第一手材料不充分等多种原因,研究工作要重现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发掘第一手材料,以便我们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事实。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历史陈列展板上,陈列着一首原湖南大学的校歌,写明词作者为原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曲作者为萧友梅。笔者见到这一曲谱后,立即着手进行调查,经过多方面的考证核实,现在完全可以肯定:此曲的确是萧友梅的遗作。关于《湖南大学校歌》的乐谱现存岳麓书院历史陈列展板上的《湖南大学校歌》谱,错误较多,逻辑混乱。笔者为此展转找到《湖南大学校史》编委何长胜,从他那儿得知,在湖南大学综合资料室存有校友赠送的一本《湖南大学一览》 , 其中刊印有校歌原谱。从封面上可以看到此书的刊印时间为“民国二十二年度”,并有当时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的亲笔题词及私人印章。此书的第二面是目录,目录第三项就是校歌谱,本文依据的《湖南大学校歌》就是从此书中复印的。谱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错误,估计是当时排印《湖南大学一览》时的疏漏造成的,但总的来说,此谱应基本体现了原貌。笔者在认真研读此谱后,根据基本的音乐逻辑,把一些明显的错误进行了校正。经校正的地方及原因分列如下(横向按小节数、拍数为序,竖向自上至下分别称第一至第五声部) 。

  (1) 低音谱表上所有的调号位置都进行了校正:G大调调号应标于第四线上,原谱标在第五线。

  (2) 第二小节中间高音谱表上第二拍进行了校正:该小节有五拍,不符音乐逻辑,且最后曲终的两小节是曲首两小节的再现,两处理应一致。

  (3) 第五小节第三拍第四声部进行了校正:此音为第四、第五两声部共同音,应有上下两条符干。

  (4) 第六小节第二拍第一声部进行了校正:因为该小节有五拍,不合逻辑,所以把其中两音改为八分音符。

  (5) 第十小节第三拍第二、三、四、五声部进行了校正:从音乐逻辑上看,应该都为附点节奏;第二声 部音位应在第三间上。

  (6) 第十四小节第二拍第一、二声部进行了校正:第一声部“ # ”号位置应在第三间上,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完全一样,所以应在第三间上加上“ # ”号 。

  这首歌曲以齐唱和四部合唱两种形式写成,共16 小节,单乐段结构,包括a、b、c、d 四个乐句和一个引子。其中引子材料完全重复 d 句,c 句材料前两小节来源于a 句,后两小节来源于b 句。除引子外,a 、b、c 三句均为半终止,d 句为完全终止,结束在G大调上。

  单乐段曲式手法,在萧友梅的歌曲创作中使用较多,类似的有《问》、《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等,这种现象可能与歌词的结构、句法有关。上述几首歌曲,歌词结构都很短小,而且句法一气呵成,很难分段。和声手法上《 湖南大学校歌》完全隶属于德国古典和声,这正是深受古典和声学熏陶的萧友梅的创作风格。如a 句第三、四小节和声序列为“I6 —V —I —IV —IV6 —I —V”,c 句第一、二小节和声序列为“I —I64—I — VI —V6 —I —I64—I6 ”等, T —S —D —T的功能圈非常明显;在曲尾五拍的全终止上,和声序列为“I6 —VI7 —K64— V7 —I”,这更是典型的古典和声进行法。属七和弦的解决也非常严格,如第三小节第二拍的属五六解决到重复主音的主机弦,第七小节第三拍的原位属七解决到省五音的主和弦等。另外,在经过和弦的使用、和弦外音的使用、声部进行的平衡等方面,也都体现着古典和声学的趣味。从发展手法上同样可以看到萧友梅的创作个性。最明显的是乐曲开始的属功能弱起至主功能的手法,与《卿云歌》、《南飞之雁语》、《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歌曲如出一辙。另外象以附点节奏获得发展动力感、以主导动机5| 3·2贯穿全曲等手法,也是萧友梅惯用的技法。通过分析乐谱并将其与萧友梅创作的其他歌曲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到相类同的特征。据此以及乐谱出处来判断《, 湖南大学校歌》为萧友梅先生的遗作,是根据充分的。

关于主词作者

  词作者胡庶华(1886 —1968 年) ,号春藻,湖南攸县人,我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冶金学专家。早年毕业于湖南游学预备专科及京师译学馆德文班,1912年任教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大学前身) 。1913年8 月他考取公费留学德国,进柏林工科大学学习,1920 年夏天参加德国国家毕业考试,获冶金工程师学位,成为第一位获此学位的中国留学生。1922 年冬天胡庶华回国,1926 年出任上海炼钢厂厂长,1927年夏天至欧美各国考察。1929 年6 月胡庶华回到上海,出任同济大学校长。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全市91 个团体成立了抗日救国联合会,胡庶华任主席团主要负责人,曾领衔发出一系列宣言和通电,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胡庶华应湖南省政府的聘请,1932 年9 月回湖南大学出任校长。此后胡庶华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创性工作:设计湖南大学校徽,定朱熹和欧阳正焕手书的碑文“忠孝廉洁”及“整齐严肃”为校训,并以继承“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传统学风和务实精神,对外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为中心内容,撰写了湖南大学校歌词。1935 年7 月胡庶华出任重庆大学校长,后又分别于1940 年10 月至1943 年8 月、 1945 年3 月至1949 年初两次出任湖南大学校长,为湖南大学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放前夜,胡庶华以带病之躯,于香港通电宣布脱离国民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1949 年10 月后,他到中央冶金部任职,1968 年6 月17 日死于“文革”之中。

  胡庶华和萧友梅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是早期的留德学生,都是现代专业学校教育的开拓者和耕耘者,都曾在民国政府部门担任过政府职员,都有着鲜明的民主革命思想和崇尚的民族气节。两人的关系应该非同一般,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共同在德国留学长达7 年,结下了诚挚的友谊,1914 年与 1917 年留德中国同学的两张合影中,萧友梅与胡庶华都同坐在中排 。二是自1929 年6 月至1932 年9 月,他们都是在上海,当胡庶华任同济大学校长的时候,萧友梅也正在负责国立音乐院及音专的工作。据原国立音专校刊《音》的记载,“九·一八”事变后的第5 天,国立音专就成立了抗日救国会, 萧友梅还曾率领师生到浦东、淞江等地为抗日义勇军演出募捐,抗日救国会的账目也一一公布在校刊《音》中。而自“一·二八”事变后,胡庶华则正是抗日救国联合会的主要负责人,在共同的社团中,两个主要负责人建立友谊是非常可能的。正因为如此,胡庶华回湖南大学后,才会想到委托远在上海的萧友梅为校歌谱曲,萧友梅也才会于繁忙的教务之余,抽出时间来写作了他晚年的这首歌曲。

关于创作时间

  《湖南大学校歌》创作的具体时间,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进行推断, 至少可以确定在1932 年9 月至1933年8 月之间。1996年版《湖南大学校史》及张力生主编的《湖学之光》(1998 年自费出版) 两书中均明述胡庶华设计校徵、制定校训、撰写校歌等一系列工作,都始于他 1932 年9 月回湖南大学之后。以此作为创作时间的上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创作时间的下限,只要考证印有校歌曲谱的《湖南大学一览》的刊印时间就行了,因为刊物内容定稿的时间肯定要早于刊物的刊印刷时间。《湖南大学一览》封面上,明确记载此书刊行于“民国二十二年度”,其中还有一些涉及年度放假、开学日期的内容(规定本年度开学日期为9 月1 日) 。它刊印的日期应该是在开学之前,所以《湖南大学一览》的刊印日期至少应在1933 年9 月1 日之前,除去刊物内容的撰写、定稿、校正、印刷、装订成册的时间,则载于其中的校歌成稿时间还要早于刊物刊印时间。因此,把校歌创作时间下限定于 1933 年8 月,同样应该没有问题。

结束语>

  《湖南大学校歌》的旋律质朴,气势浑宏,倡导继承传统、取欧美之长,表达了一代有识之士的强国主张和爱国情怀。作为萧友梅为数不多的合唱曲之一,《 湖南大学校歌》不仅因创作数量少而犹显珍贵,而且更应以其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而成为萧友梅创作歌曲中的代表。直到今天,我们才有机会较全面地了解此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被遗忘多年的《湖南大学校歌》,如今终于找到了它应有的归属。笔者相信,尽管作为校歌本身,它可能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料,特别是研究萧友梅的珍贵史料,它将具有新的价值。

(本文作者: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附注〕:

  此文得到湖南师大音乐系教授、本人导师刘镇钰的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资料〕:

①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陈列室展板。②《湖南大学一览》。③《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年版) 。④《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著,修订版) 。⑤《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一册(向延生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年出版) 。⑥《湖南大学校史》(1996 年出版) 。⑦《湘学之光》(张力生主编,何长胜著文,1998 年自费出版) 。⑧《中国音乐史谱例》下册(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刘镇钰编) 。

贴子相关图片: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