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
“一对用野草和野花编织的花圈上挂着白色飘带,上写: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玉旨一郎永垂不朽,下款是王一民敬献,日期是一九三四年九月十八日。”
据说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原著是《地下烽火》,成书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但我在网上却看到了84年版的电视剧。于是仔细搜索,原来,作者陈玙是哈尔滨人,他1940年在道里区水道街(今兆麟街)的伪满第一国民高等学校(今哈一中)读书,亲眼目睹了哈尔滨人民的抗日斗争。陈玙整整构思了30年后才动笔,从1978年起开始写这本书,到1982年,长达71万字的小说。以上引用的是他小说里的节选文字,小说语言很优美,作者语言功底不错。而且故事情节非常感人,爱情故事更是让我感动。
但是,我今天不是要赞美他的文笔,小说能够两次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而且还曾经被改变成评书,而且至今还能够深受人们喜爱,足以说明了原著作者对那段历史的深刻体会,以及他高超的文字艺术,更重要的是,赞赏作者的宽广胸怀以及他卓越的审美观。
作者曾经生活在日满统治时期,而且深处日满统治的经济中心哈尔滨,应该亲身经历过了那段痛苦的历史,因此,他心中一定有很多关于那段时期的痛苦回忆。而解放后,一直到中日建交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对日本的舆论宣传几乎是一边倒的把日本整个国家描述成恶魔般的国度,中国民间更是对日本人充满着仇恨的火焰。作者作为那段罪恶历史的亲身见证者和受害人,在小说中竟然能够塑造一个正直、勇敢、刚毅,对中国文化深刻认同、对中国人充满热爱的崇高的日本人形象,足见作者胸怀之宽广,以及他对生活中真、善、美的敏锐观察力。
所以我想,或许作者在哈一中读书的时候,的确曾经遇到过敬业爱岗的日籍老师,就像鲁迅先生曾经也遇到过藤野先生而一直感恩在心。所以,他们这些深处日满统治中心的人,这些曾经和日本人打过深刻交道的人,虽然所受的痛苦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多一些,但他们也比其他地区的人,反而更早的认识到,日本人中也有不少好人;比常人更早的认识到,日本统治阶级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其实对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因此,作者比常人更早懂得,中日两国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两国人民应该保持世代友好,而不是侵略和仇恨。
而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对日本人的看法,在今日看起来,仍然是先进的和善良的,至少在我看来我很赞赏他的观点,觉得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观点。这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刚刚摆脱极端左倾的影响,中日的关系刚刚融冰之际,而作者又是深受那段历史迫害的过来人,却在小说中,将日本侵略者和日本热爱和平的人严格区分开来,反映了作者胸怀之宽广,以及作者真正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正确历史观。
面对历史,或许我们只有宽容、化解、怀念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