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日星期日

《恰同学少年》的场景、音乐和爱情以及观后感

  中央台播放了《恰同学少年》的 电视连续剧,由于硕士论文正在紧急修改,所以只偶尔看了几集,却看得我心潮澎湃、热情激昂。很久没有过这样的情绪了,影片定位为红色青春励志片我觉得很到 位。虽说是揭示"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怎么样育人"的主题,但是我觉得并不限此,对青年该如何立志、成材,如何交友、恋爱都有普遍的启迪意义。据说,剧 本是一位姓孔的现代湘学大师所作,我没有去查询过,但是剧本写的激人奋进,也非常优美,构思也巧妙,将历史事件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使真假难分,既有艺术 性又有思想性,符合青年人的口味。
  这部影片于我更有特别的意义,首先谈它的拍摄场景。剧中大部分的镜头在湖南一师拍摄的,据说有 70%的镜头在那里拍的。我觉得剩下的镜头至少有20%在岳麓书院和湖南大学拍摄,这个我有确切的把握。剩下的10%可能是世界之窗和影视城以及其他一些 老地方拍摄的。由于岳麓书院是湖大的前身,我在湖大读了好几年书,对于剧中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场景自然是非常熟悉。而对于一师,我也是非常熟悉的。在我 读小学的时候,家里就带我参观过湖南一师,后来在湖南大学读书,学校组织到一师参观,我也有朋友在一师,所以多次到一师玩。而这次到长沙交了论文初稿,又 特意跑到湖南一师去找老朋友玩了一天,并在一师购买了《恰同学少年》的正版DVD光盘,回家后趁闲连续看了两遍。
  现在的湖南一师 是1968年按照1913年时的湖南一师复原修建的。校园建筑的风格是日本风格的,给我印象最大的是他的拱形的门窗,以及具有日本特色的百叶窗,这个建筑 的色调是青砖色的,当然走进校园里面其实是黄色的。校园里面有很多樱花树,以前在湖大读书时,每当桃花开时,我都会想到去湖南一师看樱花。樱花似乎比桃花 小巧精致,在一师的很多门上都可以看到樱花的雕刻,可见,这里的建筑的确是受日本影响很大。再说了,民国初年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大批人才都是从 日本留学归国,当时的孔校长等大批教师都是留学日本的。现在的湖南一师是在2000年把师范学校改为师专了,在这个老校区学生比较少,我就发现好像音乐专 业设在这边,另外还有一个校区,好像叫东方红校区,在涉外经济学院对门。湖南一师老校区里现在设有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基本上毛泽东以前读书、学习和工作的 一些教室和办公场所,另外有不少图片和文字资料,馆名是江泽民在1993年题写的。这个校区面积并不大,但是由于房子都是很多小四合院一样的组成,房子建 得很密,所以进去之后的确有点"深有城府"的感觉,还有点分不清方向。
  再说是岳麓书院与湖南大学的场景。岳麓书院在湖南大学校园 内,湖大的前身就是岳麓书院。书院在1903年改为省城大学堂,后来又合并了一些学校组建了湖南大学,毛泽东的岳父板仓杨昌济先生就是湖南大学的主要缔造 者之一,是他带领当时湖南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成立湖南大学筹备处,为建立了湖南大学奔走呼号,当时的湖南大学筹备处就设立在岳麓书院里。可惜的是,湖南 大学真的成立时,杨昌济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第一集一开始,有纪墨鸿带领鼓乐队从湖南都督府出发去迎接杨昌济这个场景,后面剧中多次涉及到湖南都督府的场 景。湖南都督府这个建筑的场景就是在我以前就读的湖南大学物理系的实验楼拍摄的。湖大成立之初,这个建筑就有了,当时岳麓书院作为湖南大学的一学院,这个 建筑就是湖大的二学院,至今估计也有八、九十年的历史了,后来,拍摄长郡中学的校门也是在这个建筑的大门拍摄的。我以前就在湖大物理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就读的,物理系实验楼我经常去的,所以看到这个场景我倍感亲切。剧中还有一个毛泽东向读书社成员介绍岳麓书院讲堂上"实事求是"的镜头,"实事求是"这块 扁是湖大的前身之一湖南工专的校长宾步程写的,据说后来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有很大影响和启发。另外,书院的讲堂上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洁"四个大字, 所以,讲堂又叫做忠孝廉洁堂。毛泽东的国文老师袁吉六的住宅,也就是毛泽东在雨中自我罚站忏悔的那个院子,也是在岳麓书院后的一个古代住宅里拍的。我在读 书的时候,每次从岳麓书院后门出去登岳麓山的时候,都会经过这个古代住宅,住宅的大门似乎从来没有打开过,我们都说那是一个鬼屋,没想到这次在电视里终于 看到它开门了。此外,还有很多零散镜头是在岳麓书院拍摄的。以前我在湖大读书的时候,每逢周末,我都喜欢和同学一起进岳麓书院自习,常常喜欢坐在廉溪祠里 的石桌子上。身处千年学府之中,更觉得看书别有一种境界,所以书院对我来说,自然是特别有感情的也特别熟悉的,在电视里看到我熟悉的场景,总是特别兴奋。 至于和本剧和岳麓书院的联系,我觉得书院里一副对联非常好: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还有关于亭子的场景。剧中多次出现了亭子的场景,凡是涉及到亭子的场景80%是在湖南大学吹香亭拍摄的,其次就是在稻草亭。吹香亭建在黉门池中,里面有很 多荷花,我曾见到不少老师在里面钓鱼,有一次还钓到了一个乌龟。以吹香亭为中心的风荷晚香是岳麓书院的八景之一。其次是稻草亭,它建立在饮马池中。饮马池 是南宋朱熹和张(木式)在岳麓书院会讲时,来听讲的人从很远的地方都骑马赶来了,因为马太多,曾经将池水都喝干了,所以后来这个池就叫饮马池。以饮马池和 稻草亭为中心的柳塘烟晓也是岳麓书院八景之一,以前同学们恋爱都喜欢来这个亭子哦。再就是赫曦台。毛泽东带领读书社的成员一起在校外讨论,有个镜头就是走 进岳麓书院,从赫曦台走过。赫曦台在岳麓书院里,上面的屏风上写有朱熹和张(木式)合写的一首诗,还有毛泽东本人写的七律《和周世钊》。陶斯咏就读的周南 私立女子中学也是在岳麓书院孔庙的侧门处拍摄的,其教室取景于岳麓书院的教学斋。还有杨昌济在长沙的住宅也是在岳麓书院的百泉轩拍摄的,百泉轩里有文泉井 一口,毛泽东就是在这里看到杨老师洗冷水浴后开始在在一师也洗冷水浴了,百泉轩是以前岳麓书院历任山长(也就是校长)的住处。杨济昌那时也的确也在岳麓书 院住过,而且毛泽东和蔡和森也到经常岳麓书院来找杨昌济老师,还在岳麓书院半学斋里经常住。一直到解放初期,爱晚亭都是属于湖南大学的,湖南大学现在的校 名和现在的爱晚亭三个字都是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请毛泽东题写的。剧中有毛泽东和蔡和森一起露宿爱晚亭的故事,据记载,毛泽东的确和蔡和森经常去爱晚 亭,不过晚上还是经常住在岳麓书院半学斋。我读大学时,也常和同学们在爱晚亭看书,有一次我在爱晚亭看《毛泽东思想概论》,就有游人过来看我在学什么书, 看到是《毛概》,他居然说道,这真是湖南高校的特色课啊。
  再说剧中的音乐。剧中的湖南一师校歌非常有蓬勃之气,但我觉得非常奇 怪,当时的湖南一师是为了培养小学教师的,为什么校歌里有争作万夫雄的歌词?如果是政法学堂,倒还可以勉强扯上一点关系,但是这里一个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 学校,居然也把争作万夫雄写进校歌。难怪后来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中不做教师的很多,都去争作万夫雄去了吧。不过,我们若置身于当时的时局环境,这首歌还是 很有时代特色的。当时内忧外患,国力羸弱,师范培养教师,也就是想教育救国,培养人才来救国的,争作万夫雄是一种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口号吧。湖南一师那时 候的校歌歌词是:"衡山西,岳麓东,第一师范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歌词中指出了一师的位置,以激 发学生的爱校之情,另外对教书育人作用进行称赞与鼓励。其实,多材自古夸熊封是指楚国的开国之王叫熊绎什么的,被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封在楚荆山附近的典 故,是楚国的第一个诸侯王,似乎还有"筚路蓝缕"的典故,之后楚国成为了一霸。所以歌词中似乎又在鼓励学生争作万户侯,比当时湖南大学的校歌更有霸气。由 此我又想到了湖大的校歌。湖大的校歌是一生五莅湖大,三次任校长的胡庶华做的词,中国西洋音乐教育的第一人、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和第一任院长萧友梅作的 曲,至今已70多年了,歌词是":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楚才尉起奋志安壤,振 我民族扬我国光。"湖大校歌非常有气势,其风格似乎与一师的老校歌差不多。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湖大自成立至今一直是这首校歌,我们在学校时每逢重大活动同 学们都喜欢合唱校歌。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湖南一师的校歌已经不是这一首了,我朋友说一师现在的校歌是《东方红》,歌颂毛泽东的。很难想像一个师 范学校的校歌竟然就是歌颂一个老校友的,我想应该是文革时改了的,现在不好意思再改回去了。至于剧中结尾的主题歌是谭仲池写的,他好像现在还是长沙的市 长,我还在湖大读书的时候他就是长沙市长了,听说他以前当过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又是一个诗人、作家,非常有才华。这首歌的歌词我觉得非常有五四时期的 风格,蓬勃向上,有青年学生的气息,歌词写的非常工整优美,唱起来很有豪情。就凭此歌词,我相信谭市长应该是个对湖湘文化非常熟悉的文人。这就是他写的仿 古歌词:

天穹高高鸿雁飞,
书院深深松竹茂。
晓雾重重盼日出,
大地茫茫风雨骤。

咏长夜,
攀北斗。
蝶恋花,
梦难求。
书翻千秋史,
谈尽古今愁。
美哉潇湘伟少年,
踏浪湘江竞风流。

名与利,
莫问候。
书并剑,
到心头。
挥毫万山红,
举臂托飞舟。
美哉中华伟少年,
他日神州竞风流。

  感我最深的是剧中的爱情。剧中有陶斯咏、向警予、赵一贞、杨开慧 和蔡畅等女生,其中赵一贞是虚构的人物。赵一贞温柔端庄、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对爱情坚 贞不屈,既有中国的传统美,又具有五四前夕求进步的思想,尤其是她不希望刘俊卿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名利而宁愿和他过平平安安的日子。可惜,她似乎没有反抗 精神,为了不嫁给不喜欢的人而自裁了。我最喜欢她,是我梦中的白雪公主,大概因为她是虚构的所以才会如此美丽。可怜啊,我喜欢的人竟是虚构的啊,这大概也 寓意现在这种女孩已经绝迹了。赵一贞与刘俊卿(也是虚构人物)的生死之恋让我流泪,虽然我明明知道那是假的(可怜我感动的爱情竟然也是虚构的!)。刘俊卿 是有才华的,虽然存在强烈的虚荣心,比如他一开始为了考得好成绩把潇湘第一才子萧子升和萧三兄弟的文章都偷偷撕毁。但是,我相信而且剧里情节也说明了刘俊 卿对赵一贞的爱情是真诚的,没有半点虚伪,他后来求名求利,都是想让一贞过上体面的生活,同时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想保护一贞,再加上他对一师的成见,以至 于后来走上了不正确的道路。我非常理解刘俊卿,一个贫困没有地位的男人,遇到自己非常喜欢也喜欢自己、又非常投缘的女人,男人是会有一种愿意付出一切的冲 动,愿意为心爱的女人作任何事,这是人类进化决定的。又让我想起了高中的时候了,那时暗恋一个美女,听说她考了湖南师大,我就报考了湖南大学。第一次高考 我没有考上,于是就到堂下桥工商所工作了,但我心里一直怀着那个信念,想着要到长沙去读书,那样就又可以见到她。但是,当我考上湖大之后,才知道她却是被 另外一个城市在白马湖边的一个师范类高校录取了。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家庭之后,爱情和婚姻就变得复杂了。私有制是罪恶的基础,家庭是私有制的基础,家庭产生 后,人们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就开始考虑私有财产的问题了,爱情就变得复杂了。学生时代由于较少考虑家庭财产的问题,因此这时的爱情故事就尤其显得纯洁和 感人。我甚至傻傻地觉得,此生若有一贞式的美女作伴,真的是一件美好而幸福的事。
  毛泽东和陶斯咏曾经相爱得很厉害的,但是剧中 毛泽东居然说他对陶斯咏只有朋友之情,显然是为了教育现在的青年学生不要早恋。据一师的陈列介绍,毛与陶曾经爱的很热,但是后来陶斯咏的父亲和哥哥极力反 对,于是他们的爱情嘎然而止。难怪后来毛泽东不允许读书社的成员谈恋爱,可能是因为他自己不能和心爱的人一起,所以干脆也不准其他人谈恋爱。不过,我感 觉,如果在和平年代,毛泽东和陶斯咏在一起的话,应该是很幸福的。毛泽东后来要闹革命,而陶斯咏不是革命人士,不和毛泽东在一起也是对的,不然后来难免掉 脑袋,说不定牺牲的就不是杨开慧了。据记载陶斯咏人长得很高,也很漂亮,很有才华,是周南女校的学生会长,号称"长江以南第一才女",是长沙富豪家的千 金。后来陶斯咏居然终身没有嫁人,1937年英年早逝。她一辈子从事女子教育工作,她培育出来了著名的左联进步女文学家丁玲,陶斯咏自己没能够追随毛泽 东,后来她的得意门生丁玲到延安去追随毛泽东了。而萧子升是"潇湘第一才子",一师的资料介绍,萧子升是和毛泽东一起参加了湖南农民情况调查的,是新民学 会的总干事,当时毛泽东都还只是执行干事。因为后来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已经成立了,先进青年可以参加共产党了,所以要解散新民学会,萧子升则希望继续保留新 民学会而和毛泽东闹翻了。萧子升的确也暗恋过陶斯咏,我觉得他们两人要是能在一起应该是不错的。但是,我以前在湖大读书,同学们讨论时都说才子、才女是不 会成功的,原因好像是因为才子、才女都有很多人追求,所以都比较清高,不懂追求和关心人,所以才子、才女都只能被其他人追求到,互相之间却难以成功,我对 这个说法深信不疑。不过,我也赞赏陶斯咏没有选择萧子升,她长了"后眼睛",因为这个萧子升虽然后来做了农矿部次长,还作了故宫博物院"院长",但是后来 偷故宫的文物出国卖掉了。他偷逃出国后一直在美洲教书什么的,还写了文章骂毛泽东,老年时日子过得很凄凉,死在乌拉圭。毛泽东在岳麓书院赫曦台的《和周世 钊》的律诗中说到"域外鸡虫事可哀"就是说他的。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到底幸福不幸福我们现在已经不好猜测了。毛泽东写的一首词 《贺新郎,别友》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说是他1925年去上海路过南京去京陵女子大学看望陶斯咏时写给陶斯咏的,也有人说是他看了陶斯咏回湖南后,杨开慧与 他闹了一场,后来他要离开湖南去上海与杨开慧分别时写此词安慰妻子的。但我一直觉得,应该是些给妻子的,因为里面谈到横塘,因该是以前长沙的一个老火车站 清水塘,而且里面有重比翼等句子,一个结了婚的男人总不能这样大胆写自己的婚外情吧。杨开慧一直是家里的宝贝女儿,而且家庭也不错,1920年杨昌济突然 去世,那时杨开慧应该还在学校读中学,为什么突然和毛泽东结婚了?我想也许是她依赖贯了,想找一个毛泽东这样的大哥哥照顾吧。
  还 有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爱情也是短暂的。大家都只知道他们是革命夫妻,我佩服向警予的确是个大胆的进步女性,她那个时候就提出了"结婚自愿,离婚自由"的口 号!难怪后来蔡和森和向警予从法国留学回来后不久就离婚了。蔡和森另外娶了一个妻子,他的第二任妻子原是杨开慧的堂兄嫂,因杨的堂兄后来死了,她又嫁给了 长郡中学毕业的中共大老李立三,后来李立三又死了她才改嫁蔡和森的,后来蔡和森居然又英年早逝了,看来要么就是是这个女人有克夫命,要么就是蒋介石的确太 残忍了啊。
  我是在今年"五四"之前看完这个连续剧的,回想毛泽东在一师的日子,正是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夕,当时国难当头,有 这么多的热血教师和这么多激情澎湃的青年学生,加上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进,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必然的。当年亲自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毛泽东自然应该知道"科学和民主"是五四运动的主题。然而建国后,每逢"五四",似乎提的都是其他的口号,今年五四也是提另外的口号,说是时代进步了,青年节的口号要与时俱进 吧。但是,88年过去了,民主和科学似乎仍然没有过时啊,而且我们现在非常需要民主和科学,为什么那个口号都不再提了。难怪温家宝总理今年两会期间答记 者问时说,中国的民主还要100年!
  看了这个连续剧,让我对这段热血沸腾的历史又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也第一次感觉到伟人曾经离我 那么近,就像是我的一个同学、一个校友一样亲切。还有就是湖南当时居然出了那么多的人物,真是所谓"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湖南自清朝道 光中兴时就有"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说法,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出过多少救国救民的英雄人物啊。这是剧本触动我的第一个地方。
  其次,全剧中充满的强烈青春气息,又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虽然不是电视里放的那么积极进取和那么有革命斗志,虽然有时也还很堕落,但也是充满着奋斗和 豪情,也是青春飞扬、意气风发的。向往进步的思想,追求开放的个性,追逐高尚的理想,追求真挚美丽的爱情,总而言之追求一切真善美的东西。清晰记得 2003年的6月26日,当时因为毕业不想回家工作,心情郁闷得无处发泄,酩酊大醉,朦胧中听见她抽泣着说,以后别喝太多了,回去后要好好工作哦。等我醒 来后,背着涩涩的行囊去汽车南站,已经只有家住长沙的同学为我送行了,我的四年峥嵘岁月就这样结束了。
  毕业后这么久了,虽然也明 白了不少道理,也熟悉了不少专制的卑鄙手段,走了很久的弯路,也放弃了很多机会,但终归还是有收获的。或许中国的改革是的确只能从上之下才能实行,只有挤 上了中国政权的最上层才能实施改革,中层和基层都只能坐观其变吧,任何政治理念只有掌握了政权之后才能推行。我还有一点很迷惑,那就是用来维护国家安全的 那些阴暗手段(我不是指武力),是否都可以用来进行政治的内部斗争,比如尼克松仅仅因为水门事件(为了政治斗争搞窃听)就下台了。对中国而言,或许正是因 为有了八卦和易经,所以阴阳两手是政治斗争中不可缺少的吧。这又或许是因为国家和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所产生的混乱吧,就像经济上产生的混乱一样,都喜欢不 择手段。虽然只能这样理解了,但是我还是不认同这些的,这也许应该是今世所有从政者的共同悲哀。我很遗憾,中华民族的那些优秀政治主张实现起来却这么缓慢。
  我又想起了李白的诗,岁月如流,离去的已离去,但有很多时候,曾经的忧伤却一直在延续,明日方向又在何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也曾经喜欢喝 酒,或许举杯能够缓解我的忧愁,但是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那句朦胧中的提醒。每逢此时,我心里总是忍不住发出那句感叹:君子若难,佳人若兰!
  看了《恰同学少年》后,觉得场景、音乐、人物和感情都让我特别激动,也觉得特别亲切和熟悉。总之,看了这个连续剧后,终于有重新拾起昔日的壮志,继续我的豪迈人生的冲动。我想其他青年人看了之后也一定会有很大收获,受到很大的激励的。

没有评论: